兴业县位于广西东南部,玉林市西部,处于北纬22°33′-23°02′、东经109°39′-110°14′之间,东邻北流市,南靠玉林市玉州区,东北接桂平市,西北与贵港市接壤,西南与钦州市浦北县为界。
兴业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热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为21.8℃,≥10℃年积温达5000℃--8300℃,持续日数为270-340天,无霜期354天以上;年降雨量1592毫米;境内山、丘、平原兼有,地势起伏相依,丘陵山区主要分布在山心、北市、小平山、城隍等镇,区内水土气环境清洁,环境质量均为国家一、二级标准,是开发生态农业、优质果蔬、绿色食品的宝地;中部和东部为小平原,主要分布在石南、葵阳、大平山、蒲塘等镇。全县水资源总量约为14.9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约为13.16亿立方米,大多地区水质保持国家二、三类标准;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36条,其中流域面积10-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4条,流域面积50-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条。优越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宜亚热带动植物生长,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兴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0年末耕地面积50.7万亩,其中水田28.5万亩,旱耕地22.2万亩,林业用地面积120万亩。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74.6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98万人;总户数16.3万户,其中农业户数14.1万户;农村劳动力37.7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20.6万人。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5.99亿元,比2005年翻1.28番,年均增长13.96%;农业总产值47.09亿元,其中,粮食、蔬菜、禽畜三大主导产业总产值39.99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4.9%;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5.0:38.7:26.3;财政收入4.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83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由30.2亿元增加到84.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6467元增加到2010年的14749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70亿元。
兴业县是桂东南地区主要的种养大县,种植业盛产优质稻米、无公害马铃薯、蔬菜、中药材、茶叶、黑皮果蔗、食用菌等农产品以及荔枝、龙眼、柑橙、香蕉等名优热带水果;养殖业主要有鸡、猪、牛、鸭、鱼等种类。农产品品种繁多、质优量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蔬菜、瘦肉型猪、三黄鸡等优势主导产业,以及水果、茶叶、中药材等一大批特色园艺产业,全县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和特色产业得到了显著提高。
2010年全县家禽出栏8405.69万羽,在广西排名第一;肉猪出栏69.21万头,外调中小猪102万头,出栏肉牛0.57万头,出栏肉羊0.43万头:肉类总产量16.02万吨,在全区排名第二。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23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9.7万亩,总产量22.01万吨;蔬菜种植面积23万亩,总产31万吨。
兴业县紧靠广东、海南、香港、澳门,背靠大西南,是全国沿海经济开放区,是中国大西南出海的重要便捷通道;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江三角经济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西南地区东向出海、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西进参与西部大开发、内地向东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进军的重要节点和便利通道。随着广西“两区一带”战略布局的快速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和西江经济带已成为投资发展的热土。兴业县既属于北部湾经济区,又属于西江经济带,同时又是广西唯一的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既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又可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兴业县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区位优势。
兴业县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扎实推进主导产业建设,着力培育发展了禽畜、粮食、果蔬等农业主导产业,建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2010年,全县禽畜、粮食、果蔬三大主导产业总产值39.99亿元,占全县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的84.9%。其中禽畜总产值32.16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68.3%;粮食产量22.01万吨,产值6.2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3.1%;蔬菜总产量31万吨,产值3.3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7%。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以及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规划有关布局,兴业县的三个主导产业均位于全国优势产业规划范围内。其中,水稻位于东南沿海水稻优势区,马铃薯位于南方优势产业区,生猪位于西南生猪优势区;在农业部编制的《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中,兴业县被列入特色猪禽优势区域重点县名单里。同时,兴业县属广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五区十二带”农业战略发展格局桂东南主产区范围。其中粮食位于粮食优势产业区,蔬菜位于广西蔬菜优势产业带区域范围,禽畜养殖位于畜牧水产优势产业带区域范围。
经过多年的发展,兴业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据统计,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21.5亿元。全县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其中,自治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广西春茂集团2010年销售额超10亿元;华兴物流实现销售额达8亿元,玉林广东温氏家禽有限公司年均实现销售额达5亿元;年销售额超亿元以上的有2家,1000万元以上的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成员总数3.16万户,占全县农业户数的18.8%,带动农民11.3万户。土地承包权流转面积9.1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8%以上。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全县农业规模化种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粮食规模化高产创建面积10万亩;全县有规模养鸡场(户)21000多个, 规模养猪场(户)5400多个雷火竞技,规模化禽畜养殖率达81%,其中,肉鸡产业化、规模化养殖达90%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达85%以上。
近年来,兴业县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扶持下,通过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搞高标准农田建设,截止2010年,全县有高标准农田12.4万亩;有各种水利设施3.9万处,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53座,总库容16952万立方米,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8.2万亩,占水田面积的95.3%;建设了畜牧业养殖小区143个,遍布全县13个镇。
近年来,兴业县通过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县、镇、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全县现有农、林、牧、渔、水利、农机等技术人员500多人,每个行政村均配备了一名村农业总技术员,全县发展了农业示范户5000多户;2010年,全县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728期,培训农民5.82万人次;引进推广种养新品种90多个、新技术50多项,全县主要种养业良种覆盖率99%,其中主导产业良种覆盖率达99.5%,保持了全县粮食的持续稳定发展;创新发展了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水稻水气平衡栽培节水新技术等一批农业新技术,全县水稻基本实现了免耕化,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自治区主席和农业部原部长杜青林等领导的肯定。
兴业县认真实施“千乡万村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积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大力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强化农机质量和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全县农机化各项工作均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目前拖拉机拥有量为11026台,机动水稻插秧机165台,水稻联合收割机305台,耕整机8500台,全县农机总动力32.83万千瓦,百亩农机总动力99.45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46.5%,其中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51%。2010年水稻机耕面积43.1万亩,水稻耕作机械化水平达83.2%;机收面积27.2万亩,水稻收割机械化水平达52.3%。
一是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截止2010年,全县已组建农作物统防统治专业机防队17个,分布在全县13个镇,共配有WFB—18AC背负式喷雾喷粉机120台,3W273—8.8A动力喷雾机10台,配备机手230人,2010年,全县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12.6万亩;二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打击了各类假冒伪劣行为,维护了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健全优势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系统,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民、龙头企业和各类服务组织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四是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组建服务型的中介组织,搞好农产品流通服务。全县现有各类农产品经纪人组织136个,长期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经纪人5125人。
以党的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为主攻方向,以“立足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为基本原则,以“突出产业、整县推进”为发展模式,以开展特色农牧业现代化示范为主要内容,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建设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支撑。把兴业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具有科技开发、示范推广、教育培训、交流合作、加工贸易、辐射带动等多功能的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示范、辐射,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带动桂东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辐射广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示范区以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建设为根本方向。坚持从本县实际出发,突出禽畜、粮食和蔬菜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极和增长点,确保可看、可学、可推广。
2、以保护耕地和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引导农民合理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导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生产经营。
3、以多种形式并举的产业发展为主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优先发展禽畜、粮食、果蔬等主要农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黄金桔等高效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加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4、以多元化生产经营单位为建设主体。强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坚持机制创新,鼓励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科研推广机构等生产经营单位参与示范区建设,按照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引导创建主体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努力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根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统一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以禽畜养殖、粮食、果蔬为重点,用5年的时间,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农业样板区,把兴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广西现代农业生产与新型农业产业培育的样板区、农业科技成果与现代农业装备的密集应用区、农业功能拓展的先行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基地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平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先进、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突出、农民收入走在前列、示范引领作用明显的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争取在“十二五”末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目标: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9.1亿元,年均递增8%;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5%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80%以上,主要农产品基地化生产比重达80%以上;实现粮食总产量22万吨,比2010年增0.15万吨,增长0.7%;蔬菜总产40万吨,同比增29%;畜牧业产值36亿元,同比增16.1%;肉类总产量达到19.11万吨;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6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9000元,年均增长13%以上。示范区建设具体发展目标见下表。
根据本地优势和特色,围绕发展禽畜、粮食、果蔬三大主导产业,重点建设“特色禽畜、优质粮食、无公害蔬菜”三大产业示范区;通过主导产业,带动以黄金桔产业为主的林(果)下生态循环养殖等相关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生产经营机制,拓展农业功能,建设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壮大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效应的农牧业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批新型农民培训基地,改善示范区农业生态环境,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示范区建设。
以发展特色禽畜规模化养殖为重点,优化生产布局和畜群结构,着力强化技术装备支撑,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现代化科学饲养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现代养殖业发展。
到2015年,全县出栏家禽1.2亿羽、肉猪100万头、肉牛0.7万头,肉羊0.55万头,肉兔10万只,外销猪苗115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19.11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0.7万吨。畜禽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亿元,年增长率在20%以上;全县实现畜牧业产值4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1%左右。
①核心区。禽畜产业核心区设在大平山、石南、城隍、葵阳等镇,重点发展以“三黄鸡”、三元杂交猪为主的禽畜产业。在核心区内,加大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强化物质装备,培养新型农民,推广良种良法,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②辐射区。禽畜产业以龙安、小平山、北市、蒲塘等镇为辐射区,通过核心区的产业拉动、技术辐射和人员培训,带动辐射区禽畜产业化加快发展。
③带动区。以山心、沙塘、高峰、洛阳、卖酒等镇为禽畜产业带动区,通过核心区和辐射区的辐射带动,扩大示范带动范围,推进全县禽畜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形成各镇、各村互为借鉴、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改造建设标准化养殖场,提高养殖场标准,改善养殖生产基础条件,加强禽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禽畜养殖科技含量。加强技术指导服务,进一步发展禽畜养殖、深加工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产品附加值。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安全。以“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形式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生产,增加粮食产值和深加工附加值;积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实现整镇、整县推进目标。
到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60万亩,总产稳定22万吨,比2010年增0.15万吨,增长0.7%。其中,水稻种植面积稳定52万亩以上,通过推广应用良种良法提高单产,总产达21.1万吨,同比增1万吨,增长5%;冬季马铃薯种植面积8万亩,同比增4万亩,增长100%,总产生薯17.6万吨,同比增8.8万吨。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生产,增加粮食产值和深加工附加值,全县粮食商品量达到16.1万吨,粮食商品率达到70%,打造兴业县10亿元粮食产业;积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到2015年,全县粮食高产创建面积达到50万亩,实现整镇、整县推进目标。扶持3—5家粮食加工企业发展。
①核心区。粮食产业核心区设在大平山、城隍、蒲塘等镇。在核心区内,以建设水稻、马铃薯优势产业带为重点,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强核心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大力开展高产创建和科技指导服务,推广防灾减灾增产关键技术,加快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大幅度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粮深加工及仓储物流业,完善粮食仓储运输设施,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聚,促进就地加工转化,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②辐射区。以石南、葵阳、沙塘、高峰、北市、洛阳等镇为粮食产业辐射区。在辐射区内,加快优质稻、超级稻、耐密玉米等新品种推广,加快免耕技术、粮食高产创建、水稻“631”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耕地改良培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快速诊断检测等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和措施的集成应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
③带动区。以龙安、山心、小平山、卖酒等镇为粮食产业带动区。通过核心区和辐射区带动,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实行整镇整县推进,力争实现主要品种和技术全覆盖。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安全。重点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开展以小型农田水利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和土壤改良,开展粮田田间道路、田间灌排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吨粮田”和“吨粮万元田”,扶持稻米加工产业和品牌创建,加强良种引进示范体系及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若干个蔬菜标准园,发展无公害蔬菜,扩大郊区“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实现周年生产,满足城镇居民生活需要,并开拓市场外销区内外、港、澳地区。到2015年,蔬菜播种面积在现有25万亩的基础上,发展到28万亩,蔬菜年总产量40万吨;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26万亩,总产量37万吨,商品率达90%以上,建成南菜北运重点生产基地;发展黄金桔种植面积5万亩,年总产量10万吨,建成广西最大的金桔生产基地县。
①核心区。以大平山、龙安、石南、葵阳等镇为重点,建立果蔬产业核心区。在核心区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建设外销型蔬菜生产基地,发展以秋冬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和黄金桔标准园建设,发展高效农业、精品农业、外向型农业和生态休闲农业,探索果蔬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进果蔬标准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信息化、优质化和品牌化水平,提升果蔬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②辐射区。以城隍、蒲塘、卖酒、山心等镇为主,建立果蔬产业辐射区,建设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推动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加工转化率。
③带动区。以沙塘、高峰、洛阳、北市、小平山等镇为主,建立蔬菜产业带动区。通过核心区和辐射区带动,加快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稳定增加蔬菜种植面积。
重点是建设标准菜园,完善蔬菜生产基础设施;建立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黄金桔标准园,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建设“万元菜田”;强化和完善果蔬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扶持有产业带动能力的果蔬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组织)。
兴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丰收景象。
到2015年,休闲农业成为横跨兴业县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成为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成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休闲农业点数量稳步增长,年营业收入50-100万元的休闲农业园5个以上,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县休闲农业产业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服务完善、特色明显、管理规范的休闲农业产业带、产业群基本形成,产业地位明显提升。
以城隍镇龙泉岩4A级旅游风景区、葵阳镇“桔香庄园”、龙安镇“广龙庄园”、石南镇桔禾园休闲农庄、城隍镇幸福村太平坡庄园等农业园为建设重点,立足本地农业资源、农耕文化、生产条件和自然景观,着力发展以林果为主、林下养殖、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和休闲旅游景观利用相结合、互相促进的立体休闲农业经营模式。
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利用农业与生活资源,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以诚信经营、提升内涵、保障质量为重点,积极弘扬“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着力创建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形成兴业县休闲农业特色品牌。
建立水利稳定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金融信贷对水利建设的投入,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重点抓好一批农田水利、标准河堤等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库除险加固、江河整治、河堤建设的力度,防洪减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重点建设城隍镇大陂江防洪防涝河堤、大平山镇雅桥江防洪防涝河堤。
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采取整形与改土相结合,农艺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县农田地进行统一规划整治,加大高产稳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重点抓好城隍镇大西村、莲塘村、莫村、塘肚村和葵阳镇泉江村、蒲塘镇炉岭村、大平山镇大苏村、江下村、江岭村等村的标准农田建设,力争全县高稳产农田在“十二五规划”期末达到20万亩以上,实现高标准农田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综合示范作用。开展以小型农田水利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和土壤改良,开展稻田田间道路、田间灌排设施的标准化建设。
重点在葵阳镇四新村、新荣村,龙安镇六西村、牟村,石南镇庞村、黎村,城隍镇龙潭村、万安村、马庄村,葵阳镇龙口村开展土地整理示范。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的沃土工程、以“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的土壤质量提升工程为重点,改良土壤,变中低产田为高产田。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以及田间道路、灌溉渠系的综合建设,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加速培育一大批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加快实施畜禽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重点抓好石南、葵阳、大平山、小平山等镇的养殖设施建设。
加强农机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政府农机具的补贴政策,保持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培育、壮大广西汽牛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微型耕整机、微型收割机产业,推广应用适应本地土壤、田地特点的微型耕整机、微型收割机等微型农机,强化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改良丘陵山区农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创新农机服务方式与服务机制,拓展农机服务范围与服务内容,提高农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提高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投资2亿元,扩大春茂集团广西汽牛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规模和产品,上马发展汽牛耕整机、汽牛收割机等微型机械项目,其中汽牛耕整机年产值要超1.5亿元。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要认线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精神,继续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明确公益性定位,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落实岗位责任,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办法。推进100名农技人员联结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的新型农技推广机制建设。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完善全县13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办公用房、服务大厅、培训教室、检验检测等业务用房和检验试验、培训服务等设施设备建设。
以培养现代农民为中心,围绕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依托特色产业镇,建立6个县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农民培训设施和示范基地,完善教学设备,提升培训手段。
发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项目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兴业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建设兴业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改善和更新全县13个农产品质量监测流动工作站设施设备,健全农业投入品监管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抓好兴业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项目的申报,争取尽快建设;组建20个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组织,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开展多元化、多形式的统防统治服务。
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推进农超对接。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完善市场设施和储备、冷藏设施。以自治区龙头企业—华兴物流公司为实体,投入2000万元,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00亩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座、一批农副产品采购配送中心和连锁收购站点;以兴业硕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实体,投入3000万元,创建占地面积100亩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1个,年处理农产品储藏、加工和销售能力10万吨。
建立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招商引资,重点推介示范区的资源及优惠政策,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农产品加工,扩大加工规模。鼓励企业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突破加工技术难点,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雷火竞技官网入口推进品牌战略,打造名牌产品,推动产业升级。扶持壮大兴业县百谷米业有限公司、 春茂集团广西兴业金大叔生态种养有限公司、广西兴业和丰禽业有限公司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稻谷深加工,开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有机米、优质米;扶持春茂集团、和丰禽业公司和富民牧业公司发展禽畜深加工。
认线号文件精神,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以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龙头、乡镇农业服务机构为纽带、村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构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创新服务手段,实现农技服务“零距离”。 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加大种子(种苗)工程、植保工程、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工程等重大农业科技工程建设力度。改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办公、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待遇,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提高技能。进一步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增收能力和就业技能。
贯彻落实国发[2012]10号文件精神,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一批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的生产基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培育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影响范围广的知名品牌。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发展行动。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依托农产品加工、物流等各类农业园区,选建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参股、收购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提升产品研发、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参股、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
加大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用合作,在自愿基础上组建联合社,提高生产经营和市场开拓能力。扶持合作组织建设农产品仓储、冷藏、初加工等设施。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严格规范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围绕重点建设内容,以最急需、最关键、最薄弱的环节和领域为重点,申报组织实施一批工程项目,全面夯实兴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物质基础。
建设地点在城隍镇,项目计划每年投资600万元,每年建设面积1万亩,五年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5万亩。项目完善田间灌排沟渠、机耕道路及桥涵、抽水站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开展土壤改良、深耕深松、地力培肥等措施,加快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推广应用。
计划投入5000万元,建设河流防洪防涝工程。其中,城隍镇大陂江防洪防涝项目投入2000万元,大平山镇雅桥江防洪防涝项目投入3000万元。
计划投资1400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其中,2011年投入700万元,建设葵阳镇泉江村、蒲塘镇炉岭村标准农田;2012年投入700万元,建设大平山镇大苏村、江下村、江岭村标准农田。
计划投资10885.4万元,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实施规模3.05万亩。其中,2011年实施葵阳镇四新村、新荣村等二个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投入2430万元,龙安镇六西村、牟村等六个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投入2268万元;2012年实施石南镇庞村、黎村等五个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项目,计划投入3295.4万元;2013年实施城隍镇龙潭村、万安村、马庄村等三个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项目,计划投入1451.7万元,城隍镇万安村、葵阳镇龙口村等两个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项目,计划投入1440.3万元。
在大平山镇陈村、龙泉、平山、三联、高良等11个村、城隍镇和莲塘、湖村、大西、龙潭等6个村、蒲塘镇石奇、凤文、炉岭、大文、石山、安国等6个村分别建设3个万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基地,示范建设“吨粮田”;示范区内集成推广水稻免耕、壮秧剂育秧、桔秆还田、免耕稻田化学除草、水气平衡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频振式诱虫灯物理防治、生态循环等先进农业技术;推行统一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模式。其它镇建设1-2个千亩以上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县水稻高产创建,实现整县推进。
在大平山镇大平山镇陈村、龙泉、平山、三联、高良等11个村建设万亩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农业(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重点扶持兴业硕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该公司为龙头,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马铃薯产业化生产,辐射带动全县马铃薯高产创建和标准化生产。
以春茂集团广西兴业金大叔生态种养有限公司和兴业县百谷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投入5000万元,以“公司+科研部门+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有机水稻生产,种植基地建设在龙安、大平山、卖酒等镇。
稻谷产后的精、深加工,已成为发展现代化农业主要内容之一。扶持壮大广西兴业县百谷米业有限公司、 春茂集团广西兴业金大叔生态种养有限公司、广西兴业和丰禽业有限公司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稻谷深加工,开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有机米、优质米。金大叔生态种养有限公司稻米产品走高端市场路线,以有机稻米、优质精米为主;和丰公司产品走中高端市场路线,以优质品牌精米为主;百谷米业公司产品初期走中低端市场路线、逐步开拓中高端市场,以优质品牌精米为主。通过生产不同档次的稻米产品,面向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发展我县粮食产业。
重点打造“金大叔有机米”、“春云直上”、“火丰鼎“、“全上品”、“八桂金榜”、“和丰和”等兴业有机稻米、无公害稻米品牌,大力提升兴业稻米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以龙安镇、大平山镇、葵阳镇为重点,以“丰顺菜业”、玉林绿美菜篮子公司等蔬菜生产企业为实体,计划投入1000万元,建设千亩蔬菜标准园3个,采用“三避”、节水滴灌、标准化生产等现代技术;推广设施农业栽培技术,做大做强无公害蔬菜产业。其中,在龙安镇六西村,建立2000亩的无公害大蒜标准园1个;在葵阳镇葵安村,建立1000亩的无公害番茄标准园1个;在大平山镇龙泉村和高良村,建立1000亩的无公害周年蔬菜生产标准园1个。
投入2000万元,以大平山镇、石南镇、城隍镇、葵阳镇为重点,抓好集中连片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同时要巩固稳定原有的蔬菜基地,并不断提高基地的种植水平和经营水平。抓好以兴业丰顺菜业有限公司、兴业硕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发展的万亩秋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兴业县打造成桂东南最具规模的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推广设施农业栽培技术,节水滴灌技术、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等现代技术,做大做强无公害蔬菜产业。
投入2000万元,以春茂集团广西兴业金大叔生态种养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大平山、石南、龙安等镇为重点,建设黄金桔标准果园,完善果园种养生产基础设施;建立标准化无公害黄金桔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滴灌、喷灌现代设施农业;强化和完善水果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和果蔬冷藏保鲜体系建设,扶持有产业带动能力的黄金桔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组织);不断完善水果产业链,围绕黄金桔品牌建设为中心,全面提升产业效益。
以兴业硕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实体,投入3000万元,创建占地面积100亩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1个,年处理农产品储藏、加工和销售能力10万吨。建设内容包括冷冻、冷藏库容量0.8万立方米,储量0.4万吨,全自动冷藏库20间。园区将覆盖兴业全县,并辐射玉州、福绵、博白、浦北等周边县100万亩果菜基地,吸引其蔬果产品聚集,再由此销往全国,建设成为桂东南重要的蔬菜集散地。
以自治区龙头企业—华兴物流公司为实体,投入2000万元,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00亩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座、农资专业市场1座、一批农副产品采购配送中心和连锁收购站点。以丰顺公司、绿美菜篮子公司为龙头,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超市”生产经营模式,推进“农超对接”,农产品直供超市,减少转卖环节,并可以直接详细地溯源监控农产品及其产地,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性。
计划投入4000万元,建设果蔬滴灌设施,新建设施面积达到3万亩,建设地点在城隍镇、大平山镇、龙安镇、蒲塘镇、洛阳镇。
计划投入3000万元,对石南镇、葵阳镇、城隍镇、小平山镇等现有规模化养鸡企业进行改造扩建,以现代设备装备,实行科学管理,并以它们为龙头,进行三黄鸡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以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生产。肉鸡出栏量由2010年的0.86亿羽提高到2015年的1.2亿羽。
计划投入4000万元,通过杂交改良,建设瘦肉型猪、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包括建设若干条2000头以上的瘦肉型种猪生产线和万头以上的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全县的肉猪出栏量由2010年的70万头逐步提高到2015年的100万头。
计划投入2500万元,通过改建、扩建兴业县原种猪场,使之达到年出栏优良种猪达10000头能力。重点是改造基础设施,引进杜格克、长白和大约克等优良种猪,提高现代化养猪水平,为养猪企业、专业户提供优良种公猪和优良商品代二元杂母猪,使全县生猪生产做到自繁自养,以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和提高无公害瘦肉型猪生产水平。
计划投入2000万元,着力抓好以大平山镇为中心,包括石南镇和葵阳镇在内的传统仔猪生产区建设。重点发展商品代母猪饲养场,增加仔猪生产量。通过专业户、专业大户专门化从事仔猪生产,形成以仔猪生产为主的专业户、专业村,2010年母猪存栏数达11万头以上,年仔猪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头,2015年母猪存栏数达13万头以上,年仔猪生产能力达到260万头。
计划投入2200万元,兴建一座日屠宰生猪800头、肉牛150头、肉鸡10万羽的肉类联合加工厂,集屠宰、分割、加工、包装、冷藏、运销以及综合利用于一体。变出售活猪牛禽为出售分割鲜肉、肉制品、食品、保健品,由单品种变成丰富多彩的系列产品,实现多层面、多环节加工增值,推动兴业县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
投入3000万元,在原有饲料加工企业的基础上进行重组、改造、扩建,扩大生产规模,使之达到年生产禽畜饲料50万吨的能力。
计划投入2500万元,在规模化养殖场及养殖小区建设年产生物有机肥20万吨的有机肥加工厂。并结合养殖规模以及废弃物数量,建设20个高能效沼气池及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园区建成后,每年为生产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及优质水稻种植提供优质生物有机肥20万吨。
以春茂集团为主,投资1.5亿元,扩大春茂集团广西汽牛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规模和产品,上马发展汽牛耕整机、汽牛收割机等微型机械项目。
成立以县委书记、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副职为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组织部、财政、发展改革、国土、农业、水产畜牧兽医、林业、水利、统计、农机、科技、质监、供销、农行、信用联社、交通、经贸、扶贫、招商、粮食、工商等部门领导和各镇政府镇长任成员的兴业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示范区建设工作。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个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合协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实施和区域经济合作,科学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强农惠农政策和《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出台发展现代农业相关配套政策性文件,编制和出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推进措施,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出台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村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农业项目招商等政策,形成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保障和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是不断加大财政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保障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每年确保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专门用于示范区建设。每年整合财政、发改、国土、农业、水产畜牧兽医、水利、农机等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项目资金,用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鼓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加大支农信贷数量,在完善政府贴息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支持示范区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大力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强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示范区建设。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给予示范区大力的支持,加大对示范区建设的投入。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区内区外企业、资金发展示范区主导产业,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和召开有关会议,加强宣传,营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良好氛围。加强部门协作,努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高产创建新格局,引导财政、发改、国土、水利、农机等部门积极参与,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合力推进高产创建,加大粮食、蔬菜高产创建的力度,扎实开展蔬菜标准园、禽畜养殖标准化生产,实现整村、整镇、整县的高产创建,实现在更大范围、更广区域和更高层次上提升农业生产水平。